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竞赛小说 www.jsxs.net,最快更新杰斐逊总统最新章节!

    精彩看点

    出任国务卿————内阁成员————战时债务承担————政治交易————无力的辩解————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财政方案————奇异的想法————分歧越来越大————错误的说法————不共戴天————对死人的诽谤

    1789年10月23日,杰斐逊从英国考斯乘船回国,1789年12月23日到达蒙蒂塞洛。庄园里的奴隶们热烈地举行了欢迎仪式。离开法兰西时,杰斐逊本想用几个月的时间回趟家,然后迅速返回,去亲眼见证轰轰烈烈的法兰西大革命。一到美国,乔治·华盛顿总统就邀请杰斐逊担任国务卿一职。杰斐逊并不想去,因为他最感兴趣的是法兰西大革命。杰斐逊向乔治·华盛顿回复,自己应该遵从总统的意愿,但并不想改变自己的现状。乔治·华盛顿再次写信,极力劝说杰斐逊任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1]亲自到蒙蒂塞洛向杰斐逊说明情况,让他任国务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他发挥个人影响力。迫于压力,杰斐逊很不情愿地放弃了继续去法兰西的想法,接受了国务卿的职务。杰斐逊办理好自己的家事后,于1790年3月21日到达纽约任职。

    当时,内阁成员只有四人。约翰·杰伊为临时国务卿,正式任命的国务卿一到,他就出任首席大法官。乔治·华盛顿总统就职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出任财政部长,同时亨利·诺克斯被任命为战争部长。后来,埃德蒙·伦道夫出任首席检察官。内阁公共事务中,最大的反对力量来自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精力充沛,才华出众,善于承担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所有与国家外债和内债有关的问题,都经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建议后提交国会处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了由联邦承担各州战时债务的计划,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相互对立的两派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叫苦连天。众议院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了该承担方案,讨论结果为:三十一票赞成,二十一票反对。方案随即被提交到众议院大会。适时,北卡罗来纳州的代表到了,事情发生了扭转。1790年3月29日,该方案被否决。从人们的情感状态来看,一场严重的危机正威胁着这个年轻的国家。国会每天都在开会、休会,并未解决任何问题。敌对的派系在任何议题上都很难达成一致。除了战时债务的问题外,议员们都不屑于思考和谈论别的事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财政部关乎着新政府的命脉。有了民众的支持,国家才有财政收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深谋远虑,正面展开稳步攻势的同时,也策划从侧面进行迂回包抄。他想到了新策略,决定要充分发挥杰斐逊的作用。

    正在这个时候,国会内部就首都选址问题产生产了局部分歧。南部各州想选波托马克为首都,中部和东部各州想再往北一些。最后,支持在北方选址的一方占了微弱的优势。关于战时债务承担问题,辩论中也分成了两派。中部和东部各州支持战时债务承担方案,南方各州持相反意见,最后南方各州占了微弱的优势。就目前状况来看,两个问题还有商量的余地,也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只要理由正当,就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决定做一笔交易,准备支持波托马克为首都,以此为交换,让投票支持选择波托马克但反对战时债务承担方案的那些州投票支持战时债务承担方案,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债务承担方案多赢得几张选票。为实现其政治交易,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选择了杰斐逊这个得力的伙伴。一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街上遇到杰斐逊。他们边走边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悲切地描绘了国家的危险处境,情真意切地请求杰斐逊,希望他能够利用自己和朋友们的影响力来挽救国家。杰斐逊回答道,他对整件事情“知之不多”,但如果要维护祖国利益,那么他责无旁贷。杰斐逊请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第二天一起吃饭,还要请一两个朋友,希望共同设计一个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结果,饭局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杰斐逊后来写道,他“不可能亲自参与讨论,只是牵线搭桥,促成了此事,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饭桌上,双方提出了各自的条件,马上达成一致。这笔交易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既能实现定都波托马克的目标,又可赢得战时债务承担方案的通过,双方各得其所。按事先约定,双方将选票提交国会。这次,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财政方案稳占优势。

    埃德蒙·伦道夫(右二)与同僚

    战场上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亨利·诺克斯

    后来,杰斐逊很后悔自己参加了这笔交易。杰斐逊从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犯了严重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帮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树立了威望,扩大了影响力,有效地促进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财政方案的成功实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后来成了杰斐逊政治上的劲敌。无奈之下,杰斐逊找到参与谋划的那伙人寻求解释,就像一只为逃离陷阱而不得不咬断自己腿的狐狸。为了否定此事,杰斐逊完全牺牲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品质,忘记了自己在政治上精明的一面。他被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下了套,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上了人家的当。财政部长在进行一笔缺德的交易,而他作为国务卿,却“非常无知地拿着蜡烛为其照亮,”站在一边推波助澜。这种辩解似乎表明杰斐逊不适合从政。同时这种辩解也贫乏无力,可信度不强。杰斐逊如此为之,可能另有缘故。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简单明了,五分钟之内就可以明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战时债务承担方案十分健全,杰斐逊本期望能听到别人对它的议论,不料一无所获。该方案的确立一波三折,杰斐逊最清楚其中的苦衷。如果杰斐逊当初没有拿定主意支持该方案,那么他就显得太轻率、太鲁莽。杰斐逊既然当初没有慎重考虑,就无权指责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也不应该提出并宣扬自己的观点[2]。其实,透过杰斐逊的各种理由和实际行动,事情的真相显而易见。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财政方案如同人皮肤下面的肌肉,表面之下才是力量所在。杰斐逊怀疑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财政方案强大的影响力之前,就有人征求过杰斐逊的意见。当时杰斐逊同意参与其中,这才是事实真相。杰斐逊实际上十分愿意推行该财政方案。该财政方案让联邦得以持续,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后来,杰斐逊很欣赏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因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能出奇制胜地操纵财政,能采取适当的财政措施,使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相当可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财政方案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集中力量为社会谋利益。

    从政期间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杰斐逊的想法逐渐被人们知晓。他觉得自己糊里糊涂地受人欺骗去改变政府的运行原则,做了自己深恶痛绝的事,对此异常愤怒。杰斐逊也对自己曾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交易牵线搭桥、推波助澜而懊恼不已。杰斐逊觉得这种做法违背了自己的本意。他不仅参与了此事,还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起寻求同伴,共同谋划。最后,杰斐逊算是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其实充分利用了他的天真,引诱他去宣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杰斐逊。杰斐逊对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恨之入骨。杰斐逊曾是种植园主,经营种植园时有自己得心应手的办法,但不是财政专家。杰斐逊热情难抑,要将以前的经验变为理论,用来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财政问题。杰斐逊的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