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竞赛小说 www.jsxs.net,最快更新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最新章节!

九真、日南、交阯等七郡,贡献转运,必须从东冶、福建(泉州)沿海来往,“风波艰阻,沉溺相系”。郑弘奏请开辟了经过零陵、桂阳的峤(山岭)道,经过辟山越岭,使这条道路成为自东汉到六朝以来,去九真、日南的较为坦平的要道,比泛海而行要便利得多了。[7]总之,从汉初到三国,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艰巨的劳动,开山辟岭,修治了道路,陆可以乘车,水可以行船,初步奠定了国内交通的基础。

    至于西北边塞上,从汉武帝到东汉明帝以前,经过历次经营,在河西走廊新辟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在海头(罗布淖尔)建立了居延城市,“筑遮虏障以卫之”,其后更移贫民,试代田于此。在东北则设有玄菟、乐浪、真番、临屯、沧海等五郡。在东南平定了南粤、瓯粤、闽粤,建立了儋耳、珠崖、南海等九郡。在西南则建立了越嶲等郡,并直达滇池。军队物资运输和行人、车、马、船只,都可以畅通无阻。正如《后汉书·西域传》所说:“立屯田于膏腴之乡,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名走驿,不绝于日月,商贾贩客,日款于塞下。”这些地方不但是边防上的重镇,而且是各族人民携手合作、惨淡经营、互通有无,把缯帛运到塞外,又把匈奴北单于的牛马运至塞下的转运基地和贸易点。在这些郡邑里,曾制造了数牛驾驶的战车,修建了眺望防敌的楼橹,形成经济繁荣、各族人民会合的城市,当时叫作胡市,也叫作合市。[8]

    四川出土的汉代陶马车

    四川出土的汉代车骑临阙画像砖

    边塞上,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带,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不但宜于畜牧,而且宜于种植,大批关东农民乃至商贾负贩,都迁移到这里来,把荒寒的区域,开辟为牧场,或改变为良田。从汉武帝开辟之时起,到东汉光武帝年间,这里已成为繁荣的区域。正如《后汉书·窦融传》说:“融自高祖以来,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忤逆无道,家属徙焉。习俗颇殊,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堡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不但畜牧和农业发展,而且是国际贸易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地方,敦煌遂成为东西来往的要道,是历史上著名的国际城市。除敦煌而外,其次就是张掖。据《资治通鉴》卷四十二说:东汉“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张掖)最称富邑,通货羌胡,市曰四合”。胡三省注说:“古者为市一日三合,姑臧殷繁,故曰四合。”汉朝与西域交往,始于汉武帝时,到王莽时中断。东汉初建立,光武时还处于停滞状态,到汉明帝以后,才又恢复。从此,“三通三绝”[9], 但是,东西的交通往来,人民的往返贸易,始终没有停止过。

    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陶望楼

    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魏晋以后,十六国割据之际,西部各州人民不怕形势的孤立和外族的侵略与压迫,建立了高昌国。高昌国在天山南北沙漠地区,独秀一枝。人民从事劳动,发展生产,仍保持着祖国的文化,优秀的作品还留传到后代,声名远扬于欧亚。高昌国,从鞠嘉开始,传了九代,达一百四十四年之久,最后归顺了唐朝,又实现了祖国统一的局面。[10]高昌的情形虽屡有变迁,然而在祖国的历史上,一提到高昌文化,总是能够引人入胜的。

    汉代的四民

    汉代的人民,究竟是包括了些什么内容和成分?我觉得就是古人所说的四民。要解释四民,我们还得就汉代当时的情况而论。《史记·货殖列传》上所说的农、虞、工、商,是“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又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就是说,生产粮食的是农;“出山泽之材者谓之虞”,即指采取矿产和搜集山货的劳动行业;进行成品加工的是工;产品交换中起作用的是商。最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所说的“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的根本。稍后,才把虞合并到工中去。《汉书·食货志》说的“士农工商”,其中的士指知识分子。就是说这时才把“士”这个名词加进去。我认为“士”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士,思想是敏锐的,可为劳动人民服务,也可以为统治者服务,起了一定的推动社会进展的作用;班固把“士”置于四民之首,不一定对,但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我们还从阶级观点来分析。自从汉代秦而兴起,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新的封建王朝对于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仍然是残酷的。大量的贫苦农民仅能够自耕一小块土地,用收获物的百分之十五交纳捐税(后改为三十而税一)。没有田地的农民还要耕种富豪的田地,与地主对半分成。[11]剥削虽然严重,然比作奴隶的时代有锁链、无人身自由要强得多了。农民们热心耕种自己的田地,为了获得田地上较好的收成,便提高耕作生产的效率。男子们从事田野劳动,到了收割以后,三冬之余,便和妇女幼儿们在夜间油灯底下绩麻、纺织以及打草绳、做麻鞋。一月是三十天,加上夜间的劳动(顶半天工作量),一个月就能得到四十五个工作日,这样辛勤劳动,就使当时农村出现了桑麻盈野、年岁丰收、五谷满仓的局面。[12]

    至于工业,虽然农耕之暇,也做些自给自足的家内手工业,豪富之家设有手工业作坊,但主要的还数官营手工业。在汉代的长安及洛阳,中央政府里面专营纺织业的有东、西织室,专营制造铜器、陶器的有宗正属官的都司空、少府属官的尚方令,在地方上则有齐地临菑的三服官。三服是指春、夏、秋三季所用的衣服而言的。除此,河南陈留郡襄邑和四川广汉有服官,其他各地有制造铜器、铁器、治盐的铜官、铁官以及盐官等。在这些机构中,既有工人师傅,还有巧工。师傅们指导巧工制作精巧细致的成品。[13]手工业工人大半产生于失业的农民,尤其是来源于成千上万被统治者处罚受髡钳的刑徒,他们受着统治者的责骂和鞭挞。

    我们看到汉代的铜器、漆器和陶器上,差不多都镌刻有工人的姓名。为什么其他器物上不记载姓名而这些铜器、漆器、陶器上刻有姓名呢?是为着表扬工人吗?不是的。史乘上记载,“工以记名”,《四民月令》上说:“物刻工名,以覆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14]就是要监督工人制造出成品,而且事事要负责,还要按件出活,如期完成,不能拖滑的意思。尽管手工业工人们日受鞭挞,生活那样艰苦,但用千百人的力量,做出一杯一棬精美的成品,却仍归皇家、王公贵族等统治者们享受,剩下来的次品才为人民衣食需用。

    汉代政府推行重农轻商的政策,但是商人经营商品贸易,惠通有无,有其实际的权利,因之轻裘肥马,过着奢侈的生活。其结果是农民却过贫苦的生活,穷无立锥之地,甚至“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正如晋傅玄《傅子·校工篇》上说的:“都有专市之贾,邑有倾世之商,商贾富于公室,农夫忧于陇亩而堕沟壑。”[15]当然惠通有无,从事国内、国际贸易的商人,也是汉代社会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至于士人————知识分子,在汉代有为帝王驱使制礼作乐的叔孙通,有为加强封建思想统治而提出尊崇孔子、罢黜百家的董仲舒,同时有破除迷信的朴素唯物主义者王充、王符、仲长统等人,还有杰出的文史学家司马迁、司马相如,有科学发明家张衡、马钧等,也有为王公贵族帮闲的蒯通、枚乘等人。助纣为虐的更不在话下,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所述的农工商士,虽然各起的作用大小不同,但可以说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财富和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被统治和被压迫的阶级。这里再谈谈统治阶级的情况如何呢?

    自汉高祖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这个政权内有统治国家和压迫人民的行政机构,有军队和监狱。其统治人民的阶层最高的是皇帝,其次是同姓和异姓的王公贵族、大臣、外戚、宦官,以及其他的大小官吏和御用文人,构成了封建地主阶级施行政治的集团。继刘邦而后,汉朝统治者为平抑民愤,禁止兼并,也打击了长安和关东的地主豪强。如历史上所说的涿郡的大姓东高氏、西高氏以及其他的大姓巨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争,故有“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16]之语。所谓大姓巨族者,就是指从战国以来遗留下来的奴隶主以及六国贵族豪富的残余,以及一批“从龙”新兴的封建地主分子。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定的矛盾和斗争,汉朝统治者就拿孔孟之道的“以孝治天下”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如有同姓王和异姓王起来造反,就群起而诛之。在两汉的皇帝中,除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发展了农工业生产,保卫了边疆,光武帝中兴汉室,重视农民,释放了奴婢而外,其他皇帝都不足论。汉武帝由于开拓边疆,因而引起苛征暴敛,对于人民有其好处,也带来了灾难。光武帝释放奴婢,清查田亩,做得也不彻底 [17], 政治并不见清明。至于东汉明帝以后,多是些短命的皇帝,即所谓“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18]。那时的政权操在外戚、宦官和权臣手里,他们彼此互相争权,政治乱得不成样子。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卖官鬻爵,贪得无厌。这些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上的动荡不安,终于激起黄巾起义。汉朝的江山早已应该亡掉了,然而还不至于马上灭亡的原因,正像《后汉书·左雄传论》上所说:“往事虽折,而来轸方遒,所以倾而未颠,决而未溃,岂非仁人君子心力为之。”就是封建地主集团维持着摇摇欲坠的汉王朝势力。

    汉朝地主阶级的势力和成分中,除上面说的,还有依附于地主阶级的游侠和说客。所谓“三游”,荀悦《汉纪》说:

    俗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时,先王之所慎也。

    荀悦批评未必确当,但是游侠和游说之士,确是依附地主阶级的一个阶层。再者还有从奴隶中分化出来而依附权门的,如霍光门下的冯子都等类狗腿子。从农民或奴隶以及庶族地主中乘时风云上升而为地主阶级中的重要人物者也是有的,但是数量很少;而身份逐渐下降,成为宾客的,为数愈多,如西汉时淮南王和梁孝王的宾客。地主豪门养客,到东汉之末已成风气。宾客太多,也就不值钱了,就变成跟像破产农民降为与奴隶同等的“奴客”的情况相似了。

    封建地主集团家天下的政治统治,使贫苦农民等广大劳动群众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便被迫起来进行斗争,如发展到西汉之末,就激起了以樊崇为首的赤眉、绿林的起义,打击了西汉和新莽的封建统治。到了东汉的后期,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突破统治者的缺口起义了。他们指责统治者“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就是说,天下不再是刘家独霸的了。历次农民军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正义凛然,使统治者不得不缩手缩脚,有所畏惧。当然,在平时剥削和压迫尚不至于冻馁的时候,农民群众就在广阔的天地里辛勤劳动,发展生产,在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上,创造出新的奇迹,推动社会的进展。

    * * *

    [1]. 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亦从“秦”得声,而法文Chine又从日文音译。英文China则从法文转去而变了音。阿拉伯人最早来到中国时,正值中国隋代,故阿拉伯文称中国为AL-Suin。至于俄罗斯人至今称中国为Кnтай(直译为“契丹”),足见其对中国了解之晚近与浅薄。

    [2]. 《汉书·苏武传》;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刘平国治□谷关颂跋》。

    [3]. 《汉书·地理志》。

    [4]. 《金石萃编》卷六《汉鄐君修褒斜道碑》。

    [5]. 《资治通鉴》卷四十九。

    [6]. 同上。

    [7].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二“小其”条;《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后汉书·郑弘传》。

    [8]. 《汉书·食货志》《后汉书·孔奋传》《后汉书·南匈奴传》。

    [9]. 《后汉书·西域传》。

    [10].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

    [11]. 《汉书·食货志》。

    [12]. 《汉书·食货志》。

    [13]. 《汉书·地理志》《汉旧仪》。

    [14].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

    [15]. 崔寔:《四民月令》。

    [16].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17].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后汉书·外戚传论》。

    [18]. 《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