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竞赛小说 www.jsxs.net,最快更新清史论丛最新章节!

救生者六十五人。次朝,日舰入渤海搜击,无所遇,归见扬威,以水雷破其腹。超勇本在扬威之左,敌本队压我右翼时,扬威已逃,超勇乃当其冲,亦着火。本队绕至我阵后时,后与之遇,遂在炮火丛集下沉没。时二时二十三分也。船员沉溺时之呼号,在炮声洪隆中犹可听闻。管带黄建勋落水,或抛长绳援之,不就,以死。

    本队攻我右翼时,比睿行缓落后,我军迫之,比睿亟归本队。为避免越我全舰队过而遍受其轰射,乃冒险穿定远、来远间而逸;出围时,身已着火。赤城本在战线外,急往救之。我军群集此二舰。赤城为来远所迫,舰长坂本毙炮下。其蒸汽管复毁,前炮台子弹之供给断,乃转轮以尾炮应战。已而大樯摧折,则移军旗于前樯,更植旗竿于大樯头,以壮军容。旋汽管修复,前台速射炮中来远后部甲板,火之。我舰往救,赤城乃脱险。来远火及军储库,子弹四射。机舱为浓烟充塞,诸管轮俱眩,或致瞽目。三管轮张斌元覆身舱底避烟,得免昏眯,闻令钟响,强起,扪得机关,捩轮进退。大副张哲荣、炮官谢葆璋,策励兵士,将火扑灭。兵弁死者十余人。是役我方未沉诸舰中来远伤最重。舰尾分裂,内舱全毁,铁梁亦烧曲云。

    伊东见比睿、赤城危急,传令游击队赴援。既至,将致、济、经三舰划出阵外。致远接战久之,受伤欹侧,而子弹垂尽。管带邓世昌,念己舰既不能全,亦当与敌共碎,乃鼓轮向吉野猛冲。未至,过定远前,适撞敌方射攻定远之鱼雷,锅炉迸裂,船左倾,顷刻沉没。于时三点三十分也。兵弁殉者二百五十人,生还者七人而已。始致远前冲时,舰中噪乱,世昌大呼曰:我辈从公卫国,早置生命于度外,今日有死而已,奚纷纷为!舰沉,其仆刘忠随入海,持浮水艇奉公,却之。公所爱犬浮涌波间,衔其臂不令溺。公斥去之,复衔其发。公望海浩叹,搤犬竟逝,时年四十六也。其从弟世坤亦同死难。或云闽人素忌世昌,致远战酣,闽人相视不救。世昌痛愤,遂决志死敌。世昌,广东番禺人,状貌魁岸。少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即为沈葆桢所器重。尝奉派往英帮带新舰来华,而未留学。就资格论,视刘少蟾辈瞠乎后矣。生平治事精勤,若其素癖。持身尤介,殁时家无余财。治军之暇,即以学自娱,藏名书画甚夥,尤好黄山谷书法。在军激扬风义,甄拔士卒。遇忠烈事,极口表扬,慷慨使人零涕。殁后,鲁人慕公忠义,为建祠于成山之巅,岁时祭祀焉。[44]

    致远沉后,经远遂成为敌游击队之标的。吉野之六吋速射炮屡击中之。管带林永升阵亡。舰中火起,至四时四十分许沉没。船员殉者二百七十二人,得救者十六人。

    济远、广甲之战迹,传说大异其辞。李鸿章之奏报,谓“济远先被敌船截在阵外,及见致远沉没,首先驶逃。广甲继退”。[45]传统记载多因之。而《冤海述闻》则谓广甲实先济远而逃。二说孰是,今无确证。关于济远逃时之情形,泰乐尔谓:“战后予奉委查验诸舰,及报告毁损情形。……济远各炮为巨锤击坏,以作临阵先逃之借口。”[46]然据济远中洋员哈富门之报告,则谓该舰诸炮,因继续放射过久受损,其机械不能运动,方管带始命退出。[47]《冤海述闻》亦谓:“济远……炮座因放炮不停,炮针及螺钉俱震动溃裂,致炮不能旋转。前大炮放至数十出,炮盘熔化,钢饼钢环坏不堪用。全船各处通语管亦被击坏。初敌分四船(按当即游击队)截击经远、济远。迨经远沉,遂并力击济远。船中炮械全坏,无可战。只得保船西驶”。《述闻》固可谓一面之辞,惟哈富门殊不见有为方伯谦完谎之必要。然则吾人何以处泰乐尔之报告?将谓彼与方氏有深隙,故为诬陷之辞耶?此于泰乐尔为不类。然若谓泰乐尔素不慊于方氏,成见在心,谤言先入,因之查验时遂不暇辨别战时过度运用所生之损坏,与战后锤击之损坏,此说较为可能。然若谓济远本因力竭而逃,其后谤责纷起,舰员更加诸炮以人工之毁损,冀图免咎,则亦非不可能之事。是故吾人于此又只有存疑,而待新证据之判定。又李之奏报似以为济远之逃,甫在致远沉后。惟《述闻》则谓济远退驶乃在经远沉后。此说与China-Japan War所采日方海战阵势图(第六图)合,宜为吾人所从。

    李之奏报必以刘步蟾之陈述为根据。(战后丁汝昌因伤请假,由刘步蟾代任提督。)刘之有意陷害方氏,殆无可疑。是役也,扬威实最先离阵,而奏报讳言之,因欲成方氏“首先驶逃”之罪也。奏报又谓扬威为济远触坏后,“驶出,至浅水而沉”。一若济远退时,扬威尚在战场中者。实则即使如奏报所言,济远逃在致远甫沉之后,时已三时三十分,距开战已两小时半。而扬威之退,实在开战之初,此时安得与济远在阵地相撞?然根据李之奏报,方伯谦遂于战后一星期,奉旨正法矣。

    济远安然驶归旅顺。广甲以夜深驶至大连湾附近之三山岛外,迫近丛石。船弁佥云近滩,不宜再进。管带吴敬荣不听,致舰触石穿底,不能驶出。洋员马克禄(Mc Clure)奉派往验,据云此外无伤,惟溷房有一小孔,或是炮弹穿过者。战后之二日济远奉命往出之,猛拖不起,而日舰数艘至。济远退入大连湾内,广甲船员纵火而逸。日舰炮击广甲,碎之。吴敬荣所受之惩罚,为革职留营。[48]

    平远、广丙自为日游击队逐出阵外后,至二时四五十分许,复率二雷艇来参战。时西京丸方以游击队往援比睿,失其掩护,驶避我军;忽见平远等迫迩,乃转向比睿、赤城而进,却与我方追比睿,赤城诸舰遇,大受惩创,几濒于危,会游击队来救乃免。然其连舵机之锅炉,为定远炮毁,方缓驶待装手轮以代汽机,而平远等追至。一艇正对西京丸,发水雷射之。西京丸方拟左转,见状急回轮迎水雷进。其舷头激水成澜,水雷为所迥荡,不能直前,相距咫尺间,从舷右逸去。俄而第二水雷向左舷而来,西京丸欲转避已无及。桦山资纪以下诸将校方聚吊桥上,唯闭目待尽。然时移舰进,竟泰然无事。水雷越过舰底,出现于右舷水面。

    日军始避我定、镇二巨舰,而注意于我两翼。至三时许始向定、镇夹攻。无何,定远中弹起火,其炮亦辍声。幸镇远来助,长依其侧,得以不毁。定远之火旋为汉纳根等督众救息。方镇远掩蔽定远时,松岛(日主帅所在)近之,为其十吋口炮之开花巨弹(舰中仅有二枚)所轰。松岛甲板上子弹堆积,触火爆发,声如百雷。于是赤焰扬空,白烟蔽海。尸体纷飞,或沉海底,或掷还舰中。甲板上骨肉狼藉。计死伤八十余人。已而火移舱内,烟焰益腾。伊东督众奋力救火,仅乃息之。舰中炮手死伤殆尽,伊东至令军乐队补充之,而炮已毁不可用,遂退出阵外。伟哉镇远一弹之力,称其功者洋员赫克曼也。[49](李鸿章之奏报,以此弹为定远所发,其误据刘步蟾冒功之报告无疑也。)然松岛竟不沉。镇远中弹亦甚夥,船面械具,被扫一空,且屡起火,惟皆随灭,未成大灾。弁兵死者计十五人。

    靖远在定、镇之掩护下似未有特殊之战绩。其可得而纪者,不过中弹数十处,前后三次起火,幸力救扑灭;死者弁二人,兵三人。然至战事将终之际,靖远却放一异彩。是时我方诸舰星散,而旗舰桅折,莫能宣令整队。靖远在其旁,管带叶祖珪乃代升收队旗。(或云此举出刘冠雄建议。)于是我军始集,而日军亦退,遂回归旅顺。[50]

    八月廿一日,日皇诏嘉伊东祐享以下诸将士之殊勋;越日,祭松岛舰上战死者于佐世保港。

    九月廿三日,李鸿章遵旨酌保定远、镇远两舰海战人员,首以“头品顶戴、右翼总兵、强勇巴图鲁刘步蟾号令指挥,胆识兼裕,拟请旨以提督记名简放,并赏换清字勇号”。其他将校议叙有差。越二日,奉旨,“刘步蟾着以提督记名简放,并赏换洪额巴图鲁名号”。其他将校奖叙有差。[51]

    三、威海卫之守御

    北洋海军港以旅顺为第一,而威海卫次之。盖旅顺有干坞及大规模之船械厂,皆威海所无也。然以威海港面积之较大及入口之较广,用于训练及行政,视旅顺为利便。故海军之用此港,视用旅顺为多。港外刘公岛横亘,分港为东西两口。海军大营,即设于岛上,内包提督衙门、医院、水师学堂,及小规模之修理厂。此外并有道台及将军衙门。岛上居民数百家,成一小市镇。中有一德人商店,又一外国俱乐部,以应岛上二十余西人之需。[52]

    港之两翼皆山,而岛居其中,如二龙抱珠,形势奇险。光绪中营威海港,于岛上设炮台二。其一在西端接连之黄岛上,曰黄岛炮台。此与隔岸之北帮炮台(包括北山嘴、黄泥沟、祭祀台三炮台)相掎角,以扼港之西口。其二在岛之东端,曰东风扫滩炮台,与隔岸南帮炮台(包括赵北嘴、鹿角嘴、龙庙嘴三台)遥相掎角,以扼港之东口。岛旁有一小屿,曰日岛,当东口之中央,其上亦建炮台。诸台之炮,口径自二十八至二十一二生特不等。惟日岛有十二生特快炮二。诸台皆由德人汉纳根设计并监造,其炮械什九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南北两帮炮台只顾防海,其向陆方面,并无保障,敌人可从此来攻。后守将戴宗骞于两处后路添建数台,惟其炮力远逊。两帮炮台下皆附设水雷营,惟后来威海卫之守御毫未得其助力。东西两口备有横档,以铁索连巨木为之,战时可以闭港。[53]

    黄海战后,我方残余诸舰入旅顺船坞修理,月余始粗略毕工。丁汝昌即率定、镇等六舰赴威海,驻焉。盖已决计放弃旅顺矣。就军事形势言,旅顺与威海卫至少有同等重要。就物质设备言,旅顺以北洋唯一大船坞及船械厂所在,尤为海军之命根。顾何以弃之而守威海?此其理由,丁汝昌已明白点破:“旅顺后路警急,各船在口内,水道狭隘,不能转动为力,有损无益。”[54]盖是时日军以长驱之势入辽东半岛。旅顺炮台之失只旦夕间事。海军若守此港,瞬息即有受水陆夹攻之危。惟山东半岛尚无敌踪,为暂时保全实力或生命计,威海卫实为较佳之栖避所。至水道之广狭,犹次要之事耳。然为满足舆论之要求,在旅顺失陷前,丁提督亦曾两度率舰队至其处一巡,皆未住宿而返。

    然当时从海道运兵援旅顺之议,尚为海军一难题。十月十三日,李鸿章不得不电饬汝昌带六舰来沽,听候调用。是日李与胡燏芬(直隶臬司,为李心腹)、汉纳根密议战事。汉纳根曰:“敌既据金州湾,其快船雷艇必聚大连湾海澳,时在旅口游弋。我舰挟运船往旅,必有大战。以寡敌众,定、镇难保,运船必毁。定、镇若失,(海军)后难复振。不如仍回威海与炮台依护为妥。”于是海军并护运之责亦放弃。然立即躲回威海,在当时舆论空气下,为不可能之事。次日丁率六舰赴旅顺作最后一次之巡游,声言“遇敌即击,相机进退”。然幸未遇敌。六日后旅顺陷。[55](《东方兵事纪略》卷四页十二下载:“汝昌知旅顺堕则北洋门户失,大局震惊,罪且不测,自赴天津,请以海军全力援旅顺,决死战。鸿章詈之,谓‘汝善在威海卫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此似与事实不符。)

    守威海之海军实力,有定远、镇远、济远、来远、平远、威远、广丙、康济诸舰,及小炮船六,大鱼雷艇七,小鱼雷艇六。然来远修理之工仅得一半。其后镇远复触礁重伤(管带林泰曾以此事自杀于十月十九日),以无船坞修理,勉强掩补,每时仅能行七海里,又畏风涛,不敢驶离口岸七海里外。其战斗力已什分去七。[56]

    黄海战后,汉纳根不肯复入海军。李鸿章改延英人麦格禄(Mc Clure)为丁汝昌之副。麦乃一已过中年之酒徒,旧为航行我国沿海之金龙船主。彼于战阵之事,实无所知,亦莫能助。然不知缘谁推荐,遂充此悲剧中之一丑角也。泰乐尔于旅顺失陷前二日重归旗舰(定远),据其所见,“旗舰情形(较前)益劣。最使人失望者,船员多不应手。彼等愿战,此无可疑者。惟彼等与将官之间,嫌隙甚深。彼等于命令,择其非服从则全舰之事不举者则服从之。叛变之事绝无。船上警察颇有效力,惟受奇异之限制;因有若干命令船员全体故意置之不理。此种情形除在中国船外,不能有也”。[57]

    泰乐尔又记战前防御布置中之一一趣事:“美国人浩威(Howe)与另一美国人某君同至威海卫。某君思得一毁坏敌舰之法。其法以一炮艇,状如浇水车者,载某种化学品,洒于海面。乃诱敌至既洒之区域。化学品触舰则炸毁之。此策所需之化学品焚于烟台,其为日人所指使无疑也。”[58]按此所谓某君即宴汝德(原名待考)。我国关于此事之文献,以作者所知,有李鸿章之电报三通,见于《清光绪朝交涉史料》。[59]据所电告,宴汝德与浩威自美国挟奇技来投效,过日被扣,旋见省释,潜行至烟台,求试用。其所献策共有十事:(1)用药水装管埋于口门,以沉鱼雷;(2)用药水装管镶配船后,用机喷出发烟,使敌气闷而退,我得登岸;(3)用药水毁沉敌船;(4)捕捉敌船不使受伤;(5)用药水发烟,舰过敌炮台时,敌看不见;(6)经过敌设水雷处无险;(7)使雷艇近敌艇时敌不能见;(8)改制商船(配上药水管)使成得力战舰;(9)四十八小时内能将口岸炮台布置严密而不用水雷;(10)用药水毁近水炮台。宴汝德等献策时提出条件之一:如试验有效,我国采用其策,须酬以美金万元。李鸿章末一电(发于十一月廿八)云:“按其所言情形,是必精于化学者。……无论其办法有无把握,不妨姑试验。留之必有用处。昨奉(上)谕准其(将契约)画押,已饬遵。”以后《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即无关于此事之下文。泰乐尔所记坏敌舰法,即上说十事中之第三事。不知在烟台所焚之化学品为备试验者,抑为备实用者。此事失败后,浩威乞留,尽其所能以相助,而不受酬。

    日人延至十二月廿五日(时海城、盖平已失,张荫桓已奉赴日求和之命)始来攻山东半岛,以海军护运船渡兵,从威海卫东南之荣成湾登陆。腊尽之日,伊东托英舰Severn号赍劝降书至威海付丁提督,丁置不报。(原书用英文,见拉得米尔之《中日战争史》二七三页以下;汉译有二本,一见《中东战纪本末》卷五,三九页;一见中译有贺长雄之《日清战役中之国际法论》一一八、一一九页。)

    乙未正月初五日上午,日陆军从后路大举攻南帮炮台,海军二十一舰复在东口夹击。其海军扼于刘公岛炮台不得逞。惟陆军以下午一时安步入占南帮三台,先是我守兵已安步退出。初丁提督等虑南台不守,炮将资敌,以为海军患,议毁之,格于守将戴宗骞,不果。乃预筹待守兵撤退时遣敢死队往毁。至时敢死队往,几为守兵所杀,及彼等退尽,则台中原备毁炮用之电池已破碎,其电线亦被割断,盖汉奸之所为也。因日兵进迫,拆毁之工作,未得完全。日人据龙庙嘴台,以二炮击我舰,定远等还击之,继续至二小时许。敌方一炮被碎,余一炮亦停火。惟后来有四炮被修复。是夕,日雷艇图越东口横档袭击我舰,岸上日军疑为我方雷艇,发铳击之,退还。[60]

    初七日,飓风昼夜不息,日军停止活动。丁提督乘隙率弁兵一队,乘小汽船至北帮炮台卸各炮要件,焚子药库。此诸台距刘公岛及我舰泊处尤近,倘资敌,海军之灭益速也。丁提督又尽焚港内民舟,而载戴宗骞归刘公岛。翌日日人安步入占威海卫城及北帮炮台。于是我海军凭孤岛以守,与内陆隔绝。港口为日舰密封,不可出。然刘公岛向海一面危崖壁立,不可登,岛上炮台严固,非日舰所能轰毁。我方对鱼雷之防备,又有锁港之横档,及夜间之炮舰巡哨。苟善守之,刘公岛非至粮尽莫能陷也。

    日人之战略为尽量利用鱼雷。初九夜,其雷艇谋断东口横档,未果。惟将其一端与内陆间之罅隙广辟。次夜日雷艇分三队来袭,以一队守口外,二队从横档缺口处入。我方在日岛附近之哨艇觉之,急发警烽。定远等旋即开炮,惟不知标的所在。敌一雷艇杂我二雷艇中,驶近定远。定远轰其锅炉,同时为其鱼雷所中。是役日失二艇,其一即定远所击者,管驾员死四人,余为别艇救去。其一胶于刘公岛东岸,为炮台击毁,管驾员或投水冻毙,或逃匿岛上,翌夜为日艇救出。定远被击后,丁提督犹未知其受伤程度,令前进卫东港口,泰乐尔查察后,知舰不能久浮,请提督速搁之于岛岸适当处,使其炮可为我用,提督从之。诘朝潮退,舰深陷泥中,水渐入,至下午,炉火灭。先是提督移旗于镇远。惟弁卒尚留舰中。夜半月落后,日雷艇五艘复入袭。来远、威远及小炮艇宝筏覆焉。日人无一死伤。然其来也,鉴于前夜之事,固期在必死。司令饼原少佐悉移艇中文件,并戒从者,于手灯外,毋携他物,曰“吾艇与身皆敌所有也”。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登岸,逐声伎未归,得免于难。

    十二日,留定远舰中之兵士水手哗噪欲变。盖先一夜温度在冰点下多度,风又厉。彼等用物复尽漂去,凄苦甚。然无小艇不能登岸。至是遂不能耐。下行八时泰乐尔返舰,众汹汹欲杀之。泰诡言已与提督商妥,待运炮毕,即送彼等上岸,众忿稍平。麦克禄与泰乐尔同艇来,未登,转往告变于提督,提督至,实泰乐尔言,变乃寝。是日[61],敌从水陆夹攻。日岛之炮台及子药库皆被南岸之炮击毁,兵士伤亡甚多,无法再守,丁提督乃命将余兵撤回。

    十三日黎明,我方雷艇十艘,及小汽船二艘,私自逃遁,以全速从西口出,时日舰方聚东口攻击日岛及刘公岛炮台。逃艇等同时受我方各舰、岸上敌兵及口外敌舰轰击。一艘图急遁,跨触横档而碎。余沿汀西窜,日舰追之。诸逃亡或弃艇登岸,或随舰搁浅,为敌所虏。鱼雷艇统带王登云逃至烟台,诡报丁提督曾令全军冲出西口。

    是日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躁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岛上大扰,入夜尤甚。水手弃舰上陆,陆兵挤至岸边,或登艇,或登镇远,求载之离岛。洋员瑞乃尔(Schnell,德国炮师)、泰乐尔、克尔克(Kirk,海军医院长)等睹状,同谒营务处道员牛炳昶,商办法。结果瑞乃尔与泰乐尔以深夜二时往见丁提督,劝其纳降。丁初力言此事不可行。后言当自杀以成之,以全众人生命。彼非畏死者,日来我舰攻敌炮台时,彼恒挺身外立,冀阵亡也。次晨,丁提督出示抚众,言援兵将至,扰攘亦止。唯哨兵已不在岗位,弁卒多离营垒。此外一切如常。守垒兵士欣然发炮。此最后一星期内炮台应乱最猛,受损亦最巨。

    十五日,敌复从水陆夹攻,靖远中弹,自水线贯铁甲入,沉焉。管带叶祖珪先已离船在陆。是日总兵刘步蟾服鸦片死。总兵尝凄然夸语于人,虽习西学,犹重古训,决守舰亡与亡之义。定远既毁,其僚属予彼一二日宽限,以料理后事,并请彼就义前通知,俾往致最后之敬礼。故此可怜虫实被迫而吞鸦片。然吞后立使人至医院,召克尔克来救,如是者屡。先是泰乐尔离定远后,以医院需人,入为助手,因院中我国医士看护等多于战前离去,自谓文员不属提督,依法不必留云。总兵末次使至,克尔克方为一伤兵割治,问泰乐尔能代毕其事否,泰乐尔谢不敏。于是克尔克至已晚,而刘步蟾之苦难毕矣。(此据泰乐尔自述。《东方兵事纪略》卷四页十六上,谓“刘步蟾以手枪自击死”,不确。)

    十六日兵士拥刘公岛守将张文宣至镇远,合水手围丁汝昌所,请降。牛炳昶并各舰管带踵至,相对泣。乃召诸洋员计事。瑞乃尔能作华语,出抚众,无效,乃入告汝昌,言兵心已变。计不如沉船毁台,徒手降敌。汝昌许之,而诸将不肯沉船,恐取怒日人也。

    十七日,敌复从水陆夹攻。丁提督得烟台密信,知山东巡抚李秉衡已走莱州,援兵绝望,而岛上药弹亦将尽。是夜提督召诸将议,欲率余舰突围出,诸将不允,散去。提督入舱仰药,张文宣继之,四更许先后卒。于是麦克禄、浩威及我国将弁数人登陆,晤牛炳昶,瑞乃尔亦至,相与议降。浩威假丁提督名用英文作降书,而属闽管带某译为华文曰:“革职留任北洋海军提督军门统领全军丁为照会事。照得本军门前接佐世保提督来函,只因两国交争,未便具覆。本军门始意决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今因欲保全生灵,愿停战事,将在岛现有之船,及刘公岛,并炮台军械献与贵国。只求勿伤害水陆中西官员兵勇人民等命,并许其出岛归乡。是所切望。如彼此允许可行,则请英国水师提督作证。为此具文咨会贵军门,请烦查照,即日见复施行。须至咨者。右咨伊东海军提督军门,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62]

    翌日黎明,广丙管带程璧光乘镇边炮艇,悬白旗,赍降书至日旗舰乞降。伊东急会诸将商议,并遣四舰扼西港口,防我舰逸出。旋接见程氏,以英语相问答。其问答之辞曾摘译发表于当时报纸如下:伊问,丁提督安否?答,有病。问,刘总兵安否?答,安。问,食足否?答,米与萝卜胶菜俱有。问,牙山之役,方伯谦甚谙海战,何故杀之?答,上命也,丁公殊不愿。问,威海卫何易失也?答,陆军与水师不相顾也。又无战律。再战徒伤生命,无济于事。问,刘公岛近况如何?答,官眷及有财者皆去。穷民不能去,受贵军轰炸,其苦实深。[63]

    话毕,伊东畀程以复书及香槟等物,程许以再送书来而别。伊东复书用英文,大意谓接纳降议,将于次日点收战舰及其他军用物,而英人担保为不需。

    翌晨,程璧光乘镇边,下半旗,赍伪托丁汝昌之覆书赴日舰,且报丁氏之丧。其书大旨请将点收战利品之期展至正月廿二日。伊东以丁既死,请我方另派一本国军官来议降约,我军以牛炳昶应。

    降约以廿二日签订。廿五日,伊东遣康济舰送丁汝昌、刘步蟾等之灵柩赴烟台,日舰下半旗,鸣哀炮送之。九阅月以来,刘公岛上所闻,惟此次之炮与李鸿章大阅时之炮为不伤人者。

    威海卫之役距今才三十九年,读者若一游其地,犹历历可见当时遗迹。刘公岛上,海军衙门之建筑尚存,惟已被英人改为皇家海军酒肆。门外左右壁各画守阍神二。门前陈大炮二尊,巨弹二枚,据云庚子年英人之战利品也。门内大堂三进,皆昔时丁提督治事处,今已成为酒座及运动场。一堂内陈巨酒坛甚多,排成行伍。遇休息日英人辄三五结队,来此酗饮。东偏有剧台一座,为丁提督所建。台甫成而战事起,主人未及享用一次,今为英人电影院。出提督衙门,循刘公路西行,过龙王庙,可至一英人俱乐部,即丁氏故宅。内部结构精雅。正房门前有一鱼池。临池之南有小山。池东西各翼以亭。旧以一亭畜鹿,一亭畜鹤,今鹿与鹤皆沓矣。[64]

    原载《清华学报》第10卷第1期,1935年1月。

    注释

    [1] 《清日战争实记》(桥本海关,由日文译汉,不著原撰人),第一三三页。

    [2] 《清季外交史料》卷九一,第七页、十四页;《李文忠(鸿章)公全书》,《奏稿》卷一五,第四十页。

    [3]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二,第二八、二九页。

    [4] 《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十六,第二五页。

    [5] Vladimir(pseud.)China-Japan War,p.119(原印本).

    [6] 此文不著撰人,亦未见单行本,惟全载于《普天忠愤集》(亦不著撰人)卷五。又节录于《中东战纪本末》(林乐知、蔡尔康辑)卷四,第八一至八六页。

    [7] 《冤海述闻》。

    [8] 《中倭战守始末记》(不著撰人),卷一,第十八页。

    [9] 《中倭战守始末记》(不著撰人),卷一,第十二页。

    [10] 《中倭战守始末记》(不著撰人)卷一,第十二至十三页。

    [11] 《中倭战守始末记》(不著撰人),卷一,第十七页。

    [12] China-Japan War,appendix C. 第三报告。

    [13] China-Japan War,pp.350、351、354.

    [14] 《中东战纪本末续编》卷三,第二页。

    [15] 日方报告,谓济远被追时曾放鱼雷而未命中,与此合,参看China-Japan War,p.96。

    [16] 《中东战纪本末》卷四,第四八页。

    [17] 《中倭战守始末记》,第十八页。

    [18] 《海军实纪·作者附识》。

    [19] 《海军大事记》,第十一页。

    [20] China-Japan War,Appendix C.

    [21] 《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十六,第三五页。

    [22] 《清日战争实记》,第一三三页;《海军实纪·述战篇下》,第四页。

    [23]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卷四,第六页;《海军实纪·述战篇下》,第四页。

    [24] 《清日战争实记》,页一三三;《中倭战守始末记》,卷一,第五页;《东方兵事纪略》卷四,第七页;China-Japan War,pp.98、355、385;《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七,第九页。

    [25] China-Japan War,Appendix C。汉纳根之报告及高升船中水手之供词,曾译登当时华报,汇载于《中倭战守始末记》卷一,第五至六页,惟译文不全,亦不甚正确。

    [26]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第三五页。

    [27]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五、十六。

    [28] W.F.Tyler,Pulling Strings in China,pp.38、39.

    [29]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八,第二十页下。

    [30] 同上书,卷十九,第十一页下。

    [31]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第六页下。

    [32] 同上书,第七页上。

    [33] 同上书,卷十五、十六;又China-Japan War,Part Ⅲ,Chap. 1。

    [34]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第六页;又卷十八,第十一页。

    [35]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八,第五二至五四页。

    [36]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九,第二页。

    [37] Allen, Under the Dragon Flag(费青、费孝通译登《再生杂志》,题《中日战争目击记》);《海军实记·述战篇下》,第七页。

    [38] 《清日战争实记》,第二四七至二四九页。

    [39] 《东方兵事纪略》,卷四,页九:《海军大事记》,第十页;Pulling Strings in China,pp.40、46、47;《中东战纪本末》卷七,第四二页。

    [40] Under the Dragon Flag;Pulling Strings in China,p.46.

    [41] Pulling Strings in China,p.47.

    [42] 《中东战纪本末》卷七,第四五至四七页。

    [43] 此下记黄海战事,凡未另注出处者皆据China-Japan War,Part Ⅲ,Chap. 1;《清日战争实纪》,页二四九至二七三;《东方兵事纪略》,卷四,第九至十一页。

    [44] 《海军实纪·邓壮节公事略》;又罗惇曧《中日兵事本末》(《中国近百年史资料》上册,第三七三页)。

    [45] 《李文忠公奏稿》,卷七九,第七页。

    [46] Tyler,Pullings Strings in China p.253.

    [47] 《中倭战守始末记》,卷一,第十七页。

    [48] 《冤海述闻》。

    [49] Pullings Strings in China,p.51.

    [50] 《冤海述闻》。

    [51]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九,第二十页;《中东战纪本末》卷二,第七页。

    [52] Pullings Strings in China,p.63.

    [53] 《东方兵事纪略》卷三,第一五至一七页。

    [54]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四,第三七页。

    [55]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四,第三八页。

    [56] China-Japan War,p.276;《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七,第三三页。

    [57] Pullings Strings in China,pp.58、64、91.

    [58]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七,第六八页。

    [59] 同上书,卷二六,第十、十五、十七页。

    [60] 此下记威海卫战争,未另注出处者据Pulling Strings in China,pp.63、68;China-Japan War,part Ⅲ,Chap Ⅵ;《东方兵事纪略》卷四,第十三至十七页;《清日战争实记》,第三八八至四二一页;罗惇曧《威海熸师记》(见《中国近百年史资料》上册,第三八七至三八九页)。

    [61] 《中东战纪本末》卷三,第二三页。

    [62] 《中东战纪本末》卷五,第四十页。

    [63] 同上书,卷四,第四八页。

    [64] 郭岚生:《烟台威海游记》,第四四、四五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