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竞赛小说 www.jsxs.net,最快更新近代唯心论简释最新章节!

乃我所擅加,以求意思显豁。最奇怪的就是斯密士不赞成Stirling及Watson之说,而自己陷于谬误,因此斯密士也与许多别的康德注家一样,只知transcendent与transcendental不同,而不知其不同者何在,更不知其不同中之同。只知康德采取经院哲学名词,而加以新的用法,而不能说出其承袭旧意义者何在,其加入新的意义何在)

    总之,从这番分析字义的结果,我们发现a priori乃“先经验”或在经验之先之意,亦即有“超经验”意。而transcendental乃“超经验”或超越任何特殊经验或感官内容之意,亦即有“先经验”意。两个字原来含义既同,故可同用“先天”二字以译之。(说到这里,我又想起现在留学德国研究哲学的熊伟先生,前曾在《大公报·世界思潮》周刊里发表《先验与超验》一文,主张译a priori为“先验”,译transcendental为“超验”,与我这里分析字义的结果,如合符节。不过他严格划分“先验”与“超验”的区别,而不知两名词实根本同义。且他拒绝用在中国及西洋哲学史上具深厚意义、占重大地位的“先天”一名词,尤非我所赞同。)从此又可见得“先经验”或“超经验”乃“先天”之本义。而普遍性、必然性、内发性乃从“超经验”(注意:非超绝经验)引申而来,盖凡超经验的必系有普遍性、必然性、内发性之共相或理则。至于transcendental一字之有时具有“先天学”义,以示有别于单纯的“先天”(a priori),更是后起引申之义而是康德的特殊用法。

    以上是从正面以表示a priori与transcendental二字同义,故同应译为先天。兹试更探究此二字反面的意思:apriori之反面为a posteriori(后天)。而后天即系“经验的”之意(参看《纯理论衡》,A.p.1),今试细读康德原书,则知transcendental一字的反面乃亦是empirical(经验的)一字。譬如A.p.97认“经验的特性”(empirical character)为“先天的特性”(transcendental character)的反面。A.p.107指出经验的摄觉为先天的摄觉的反面。A.p.591持经验的途径(empirical path)以与先天的途径(transcendental path)对立,而A.p.660又持经验的根据(empirical ground)以与先天的根据(transcendental ground)对立。诸如此类,均处处足以表示transcendental的反面与a priori的反面,完全相同。愈足以反证此两字原来同义————其正面,同具有“超经验”之意,其反面同具有“经验的”之意。因此用一个相同的中文名词以翻译之,不会有误。

    或者有人以为“先天”二字来译康德的名词,无论别的方面如何适当,总免不了两层困难:一是“先天”二字含有降生以前或生来如此之意,如普通常有“先天不足,后天亏损”之语,“先天知识”不免令人误会成生来即有或天赋的知识。二是容易令人把康德的哲学与邵康节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及道士《易》附会。其实康德的批导哲学与邵康节的“先天之学”全不相似。我可以答道:第一,凡是稍有中国哲学史常识的人,便应知“先天”二字是出于《易经》上“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语,纯全是哲学上有普遍性、永久性、必然性的法则、道理或共相言,譬如读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中“大道之行,先天布化”一语的人,当不难知道其意系谓宇宙的运行遵循一必然的、普遍的、内在的法则或道,而不会误会成“天赋布化”。又如北京故宫与北海间的牌坊上有一付“先天明镜,太极仙林”富有哲学意味的八字对联,明眼人当可见得“先天明镜”是指纯理的、共相的灵明境界而言,不会联想到生理的先天。所以我们应用中国哲学史上通用的名词以翻译康德哲学中主要的名词,决不会,亦不应引起误会。第二,邵康节从数、从宇宙论上去讲普遍必然的先天法则,而康德则从逻辑上、从知识论上去讲普遍必然的先天法则。邵康节从数的玄学的立脚点以建立宇宙之大经大法或先天原则,康德则批评的研究知识构成的大经大法或先天原则,异同所在,自甚明白,何得附会?大体讲来,“先天”一词有下列几种不同的用法:

    1.为生物学的先天,注重遗传,先得的本能等。

    2.为文学上的先天,注重天才的创造,灵感的启示,回反自然。美国爱默生(Emerson)等所代表的新英格兰先天主义(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即倡导此说。

    3.为道德上的先天,注重良知、良心,认道德意识人所固有,非由外铄。以孟子为代表。

    4.为形而上学的先天,注重支配宇宙之整个的永恒的范型或大经大法。

    5.为逻辑的或知识论的先天,是即康德之所创导发挥者。

    由此足见“先天”二字含义甚富,用法甚多,亦各有所当,是在学者各自明辨而慎用之可也。大概讲来,在中国先天之学始于《周易》,道德的先天说、形而上学的先天说,均不乏有力的代表。在西洋则先天之说基于数学,而始于Pythagoras。柏拉图集其大成,熔道德的先天(见Meno对话)、艺术的先天(见Symposium及Phaedrus二对话)、形而上学的先天(见Timaeus对话)及知识论的先天(见Thaetetus及Parmenides等对话)为一炉。至于康德则远承柏拉图之绪,特别注重知识论上的先天,而成其先天哲学的系统,但他的《行理论衡》注重良心和纯义务观念,以意志之先天的自立普遍法度自己遵守为准则,故亦兼重道德的先天说。而他的《品鉴论衡》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审美判断,奠定审美之纯理基础,寻求审美之先天官能;下篇论目的批判,从先天学观点以指出自然万物之内在目的,亦足以见得他于艺术的先天说与玄学的先天说亦复兼顾无遗。至于黑格尔则直认知识的或思想的先天法则,即是宇宙的先天法则,便合逻辑的先天与形而上的先天为一体了。近来西洋哲学上有一种趋势(这个趋势已渐影响到中国),就是要使知识论与形而上学分家,更进一步再使逻辑与知识论分家,而专谈数理的逻辑的“先天”(a priori),换言之,离开康德所谓“先天哲学”而单从事于命题之分析。从某种意义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但是与柏拉图、康德以来之“先天学”的正大路子,所隔就很远了。

    现在我要略为说明我之所以不惮烦劳,费五六千字来解释“先天”一译名,实因为此名词在中国和西洋哲学史上均占有很重大的地位,含有很丰富的意义,而且我认为“先天”二字在康德本人的哲学里也居于主要的地位,至少比“批判”或“批导”的地位高得多(具有先经验意思的“先天”〔a priori〕差不多在康德书中,每页均可发现一二次,而且有超经验意识意思的“先天”〔transcendental〕在《纯理论衡》的内容目次表里便见了差不多三十次)。所以我认为称康德哲学为先天哲学似远比称之为批导哲学较能道出康德哲学的本质。尤其紧要的,就是我认为德国哲学,在由康德到黑格尔这个灿烂时期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哲学概念只有两个。一为康德所谓“先天”,一为黑格尔所谓“太极”(das Absolute)。所以康德的哲学叫做“先天唯心论”,黑格尔的哲学叫做“绝对唯心论”(绝对即太极之别名),实非偶然。同时我又认为中国哲学史自周、程、张、邵到朱熹这个伟大的时期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哲学概念也只有两个。一为周子的“太极”,一为邵子的“先天”,而朱子寓先天概念于太极之中,实集其大成。所以我们若是用“先天”二字以讲康德,用“太极”二字以讲黑格尔,我们不但可以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互相比较而增了解,而且于使西洋哲学中国化以收融汇贯通之效,亦不无小补。我前此既于拙译《黑格尔学述》的序言里费了五六千字解释何以应译黑格尔的das Absolute为“太极”的理由,所以我现在不能不借此机会略说明我所以主张用“先天”二字翻译康德的a priori和transcendental的原因。

    先天之义既明,兹更进而分别解释与先天连缀之名词如下:

    先天唯心论(der transcendentale Idealismus)

    说明:邵康节有“先天之学心学也”之语,而“心者理也”,故心学即是理学。而唯心论骨子里即是理性主义。康德的先天哲学亦是一种“心学”或“唯心论”,而他的“先天唯心论”骨子里亦是理性主义。故决不可称康德哲学为“先天观念论”。

    先天观物学或先天直观学(die transcendental Asthetik)

    说明:按Asthetik本义为“观”为“见”,后方引申为美学义。康德此处乃用原义,故决不可译为“先天审美学”。今拟译为“观物学”,邵康节著有《观物内篇》、《观物外篇》。亦可译为“直观学”,因注释康德者多称此篇所论为直观学(Anschauungslehre),康德的直观有两种,一为感觉的直观(sensuous intuition),一为理智的直观(intellectual intuition),此篇所论则仅限于感觉的直观。而邵氏的观物,乃注重以理观物,约相当于康德所谓理智的直观。今借用理智的直观之“观物学”以译感觉的直观之“观物学”,想不致混淆有误。余意sthetik一字应译为“观物学”,而以“直观学”译Anschauungslehre。日人译为“先验感性论”,其缺点有二:一、感性论不能表示原文“观”字义。二、在康德书中,先天观物学与先天逻辑学并列,若译前者为感性论则应译后者为知性论,方可并列。

    先天理则学或先天逻辑(die transcendentale Logik)

    说明:首先提出译logic为“理则学”的人为孙中山先生,理由详见《孙文学说》第三章。我认为孙说甚是。研究语言的形式、规范、法则的学问可称为文法学或“文则学”。今研究思想或推理的形式,规范、法则的学问,故可称为“理则学”。譬如,我们常说某人说话不合逻辑,意思即是说某人说话不合理则————不合思想的规范,推理的法则。特别是康德的先天逻辑目的在研究思想的大经大法,知识可能的律令规则,故更可称为理则学。采音译作“逻辑”尚勉强可通,惟跟着日本人译作“论理学”实在毫无道理。

    先天推演(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说明:deduction一字,在康德此处的用法,乃指范畴的推演,与三段论法的演绎或几何方法的演绎虽不无关系,但均有不同处。兹拟译为推演。“演”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演”。“推”字含有推理、推算、推步等“推”字之义。换言之,“推”字多少含有“悬知”或“预测”义。康德先天理则学里特别有一节讨论“感念的预测”(anticiptions of perception),可资参证。故“推演”二字最为恰当。

    先天分析论(die transcendentale Analytik)

    先天矛盾论(die transcendentale Dialektik)

    说明:从康德先天理则学的纲目看来,便可知先天理则学内容分两大部门:一为先天分析论,一为先天矛盾论,前者属于知性范围,可称“知性的逻辑”(Verstandeslogik);后者属于理性的范围,可称“理性的逻辑”(Vernunftlogik)。此二名词皆出于黑格尔。至于先天观物学乃讨论感官知识构成的条件。感官知识尚无理则性(logicality),故不属于逻辑的范围。

    Analytik一字之应译为“分析”,中日相同,无有异议,可无需解释。至于Dialektik之应译为矛盾,则为我个人的见解,而与一般人异趋。兹分四层简单说明:(一)日译Dialektik为辩证之不可通。盖辩者不证,证者不辩。譬如,芝诺与苏格拉底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以辩难别人,驳倒对方,只是消极地击破别人的论据,而不积极地用几何学方法或实验方法以证明己说。又如斯宾诺莎用几何方法以证明他的学说,论者谓用几何方法严格依序证明,建立己说,即可避免与旁人辩论驳难。(参看Wolfson《斯宾诺莎哲学》第二章。)且“辩证”二字最初见于中国典籍者,为朱熹著《楚辞辩证》一书之书名。此处“辩证”二字乃辨别原书字句之错误,证明何种版本的读法较正确之意。故“辩证”乃考证校勘之别名。由此看来,辩证法的原义应是汉学家的考证方法,而与哲学家的思辨方法恰好相反。足见日译之毫无是处。(二)细玩味Dialektik一字在康德本书的用法,适为“矛盾”义。康德于《纯理论衡》第一版序言的第一句,则指出理性本身有陷于自身矛盾的命运,而预示先天矛盾论即所以解除此种内在的矛盾。所谓理性的先天矛盾,即是一方面,理性要问一些必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实基源于理性的本性;他方面理性又无法解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超出人类理性能力的限度。所以康德后来便解释“矛盾逻辑”为“幻觉的逻辑”(LogikdesScheins,按Schein一字有幻觉、幻象、似是而非之意,英译作illusion)。所谓矛盾逻辑即分析出,或揭穿并解除理性的矛盾的理则学,而所谓幻觉的逻辑,亦系揭穿并解除基于理性自身的矛盾,超越理性的权限、能力而引起的错误与幻想的理则学。故康德先天矛盾论有两方面:消极方面限制理性的权限使勿超越使用,致陷于“似是而非的幻觉”(illusion);积极方面解除理性的矛盾,求得最高的综合,以达到“似非而是的真理”(paradoxordialecticaltruth)。康德先天矛盾论所注重的在消极方面居多,而黑格尔承康德而发挥的乃在积极方面者多。(三)在西洋哲学史上,康德前康德后的哲学家,特别黑格尔对于Dialektik一字的用法,皆多为“矛盾”义,此点我在《黑格尔学述》的序言里有长篇的说明。兹不赘述,请更参看下面论纯理矛盾条。(四)康德的transcendentaldialectik乃系指理性的先天矛盾,即必然的、普遍的、内发的或内在的矛盾而言,不可依斯密士的说法译作或释作“超越的矛盾”。斯密士认为此处乃讨论理性的超越使用而致矛盾,故应作“超越矛盾论”(thetranscendentdialectic)而不可作“先天矛盾论”,实在是大错特错。盖因斯氏不知理性的超越使用乃由于理性的先天的内在的矛盾,而非理性之矛盾起于理性超越的使用。第二,不明了继康德的先天矛盾论而加以发挥光大的黑格尔的“矛盾思辨逻辑”乃亦是以分析指破、调解破除人类意识的先天矛盾————即普遍的、必然的、内发的或内在的自相矛盾为职务。因此我觉得斯密士《纯理论衡注释》一书,虽小节多有可供参考处,而大处往往解错。其所以致错之由,即因他不能看出康德到黑格尔哲学间发展的关键,仅加以枝节的注释。纯理的矛盾(die Antinomiederreinen Vernunft)说明:研究康德思想发展过程的人,当可知道纯理矛盾的问题占据康德思想最早(在《纯理论衡》出版十余年前,即在一七七〇年以前,此问题即萦扰康德心中),启发康德最多(先天观物学的思想皆自此启发而出),且是“先天矛盾论”中最主要最先写成的部分,其余部分皆其补充与陪衬。据此事实,可以见得:第一,先天矛盾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即是纯理矛盾,愈足以反证译dialectic为“矛盾”之切当。第二,足见意识的理性的矛盾问题不唯在黑格尔哲学中占中心地位,而在康德思想中亦占主要地位。但我们虽同用矛盾二字以译Antinomie及Dialektik两个不同的字,而两字间本身却自有区别。理性的矛盾,是指理性矛盾的事实,指出于理性的对立的、相反的、冲突的理论双方不同的陈述而言。而先天矛盾则是研究揭穿解除此理性上矛盾的理论的逻辑学而言。简言之,Antinomie乃指矛盾的事实与理论而言,而dialektik则系指研究此矛盾的事实与理论的逻辑或方法而言,日本人译理性的矛盾为“二律背反”,不唯笨拙而且不通。盖既成“定律”必不会背反,既然二说互相背反,必尚未成定律。且就康德所对比排列的关于同一问题的正反矛盾的理论,亦没有一条理论可称为“律”(Gesetz)。中国人谈康德者,亦大都袭用“二律背反”一词,唯冯友兰先生对于此名词的翻译,不期与我暗合。他于所著《人生哲学》第七五页,提及康德的anti no my of reason时便译作“理性的矛盾”,足证所见相同。又徐炳昶先生于其所译法人A.Weber著《西洋哲学史》书中,亦译作理性矛盾,足见此一名词已渐成通名。

    感性(Sinnlichkeit,sensibility)

    知性(Verstand,understanding)

    理性(Vernunft,reason)

    感念(Wahrnehmung,percept)

    概念(Begriff, concept)

    理念(Idee, idea)说明:感性是接受表象,构成感念的能力。percept普通采日译作“知觉”,不妥当。盖percept或perception既出于“感性”,故宜译为感念,指由感性得来的观念。既非知性的产物,故不可译作“知觉”。譬如康德有“感念而无概念则盲,概念而无感念则空”之名句,若试以“知觉”代替感念,不惟语气不好,且既已有了知觉,如何会盲呢?德文的Der Verstand,英文的understanding一字,日人译作“悟性”者为多。按悟性在中文每与了悟、省悟、醒悟、回忆、觉悟等连缀成词,乃英文recollect, awaken之意,只能表示由认识的主体主动地去把握、去理解、去求知的意思,故以译为“知性”为较妥。知性乃把握对象,构成概念的能力,而悟性也许含有直觉意味,不一定是构成概念的能力。“理性”一名词最通行无异议。Idea乃理性的产物,故应译作理念。理念乃真理或共相之自觉。黑格尔有“理念乃真理之在思想中”(Die Idee ist das Wahre in Gedanken)之语,最足以表示此旨。

    表象(die Vorstellung)

    现象(Erscheinungen,phenomena)

    对象(der Gegenstand)

    客体(der Object)

    物如(das Ding an sich, the thing in itself)

    说明:“现象”,“对象”的译名,已公认无问题。das Ding an sich译作“物如”最典雅恰当,但从众译作“物自身”或“物自体”,亦无不可。至德文Vorstellung一字,则宜采日译作“表象”而不可译作“观念”。“观念”(idea)一词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均无地位,惟英国的经验派人所谓ideas以及德国叔本华的die Vorstellungen可以译作“观念”,因叔本华受洛克、贝克莱影响甚深故。“‘表象’只是表示‘对象’的‘现象’而不是‘物如’,但也不是‘幻象’。”————从这句话里可以知道“表象”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了。

    范畴(die Kategorie)

    形式(die Form)

    说明:“范畴”已是公认的康德名词。按此译名源于《书经》上的《洪范》九畴,本是道德方面、人事方面的名词,今借来应用于知识论上。Form一词则最难得适当译名,仍以译为“形式”较好。范畴、形式连缀在一起,可成姊妹名词,虽各有其特殊意义,但有时亦可互用。譬如,知性的十二范畴,有时亦可称为“知性的形式”(forms of understanding),又如时空本是感性观物的形式,但也有人称时间空间为哲学上的范畴。又如柏拉图在《帕米里底斯》一对话里,上篇讨论“形式”的问题,下篇便讨论“范畴”的问题,足见这两名词互相关联,常常相提并论。

    假设(Hypothesis)

    公设(Postulate)

    公则(Axiom)

    通则(Maxim)

    说明:这四个名词不纯是康德哲学特有的名词,在别家哲学里或别种科学里,均可常常碰见,但除“假设”二字比较通行外,其余均少一致的译名。“公设”与“假设”不同,假设乃是起于经验的假定,而“公设”乃有普遍性、有必然性,基于知识上的主体或道德的当事者纯理的要求、逻辑的分析而起有必然性的公设,故称为“公设”。“公则”乃公共的自明的法则,“公则”似较日译“公理”好,可避免与“强权公理”的“公理”混淆。且“则”与“理”亦有别,“则”是简明而可列举的定律,“理”则指系统而有条理的原理。Maxim一字,有时译为“箴言”或“格言”,但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以译为“通则”似较切当。通则即是设身处地人人皆应遵循,通行于四海而皆准,百世而不惑的道德律令或法则。通则是道德上的公则,公则是知识上的通则。

    结语

    以上这一套择要的康德译名可以认作了解康德的一种小小尝试。这些译名有一特点,就是它们是成套的,是一套比较整齐,彼此间互相关联照应的专门哲学名词。中国哲学界要想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召开一个统一术语的会议,一时尚不可能,而且无必需。我提出这些译名纯系供参考商榷的性质,并没有强人从己的意思。就中也有一些名词是采纳他人或因仍日译的,并非完全出自个人杜撰。译名的正确与否,与对康德哲学本身的透彻了解与否相关。也许因为对于康德哲学各人的了解不同,因而译名不同。也许因为对于康德哲学的了解有了错误,因而译名陷于错误。总之,此文希望对于康德哲学有兴趣的人予以批评和指正。据说翻译康德著作成日文的天野贞祐氏对于康德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又据说日本人对于康德的考证研究颇著劳绩,且新康德派哲学在日本的盛行,更超过在德国本国。而他们对于康德的译名,竟有这许多不能令我们满意,足以表示他们对于康德尚有隔膜的地方,这足见翻译康德的困难,又足见寻求正确康德译名更非易事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